# 用户在线时长统计方案思考
# 背景
基于业务需求,需要设计一个统计用户访问某平台总时长的方案(基于 vue
框架),这里记录下实现过程中的一些思考
Tips:【总时长】在本需求特指页面出现在屏幕可视区域内的情况
目前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考虑:基于用户开始和结束访问平台的时间节点计算访问时长、基于每个页面的访问时长然后再合并为总的访问时长。如果有其他更好的实现方案,也请不吝赐教
# 基于开始和结束访问的时间节点统计
本方案主要是在 App.vue
中利用 created
和 beforeDestory
两个钩子函数,当触发 created
钩子时,记录开始访问的时间戳;当触发 beforeDestory
钩子时记录结束访问的时间戳,计算出此次访问的总时长,然后再通过接口发送给后端记录
方案其实蛮简单的,不过简单的代价就是会存在比较多的问题
该方案无法精确地记录到用户的结束访问时间
用户访问结束的时间除了正常的关闭标签页、关闭浏览器,还存在直接杀掉浏览器进程、关闭电脑等多种情况,如果用户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触发平台的刷新或关闭,那么这段时间的访问时长将会丢失。如果使用 unload、beforeUnload 事件,也会有较多的兼容性 (opens new window)的问题
多标签页同时打开平台时,访问时间重合的问题
当平台触发新标签页打开或手动新开标签页访问平台时,访问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便会产生重合,这部分的重合会导致访问时长的大大增长,甚至出现某天的访问时长超过
24
小时页面切后台时无法判断
当切换到其他标签页或其他软件时,平台处于后台运行状态,这时候的访问时长不应该被计算到访问总时长中去,即不承认“挂机”行为
# 基于每个页面的访问时长统计
本方案主要是借助路由的钩子 beforeEach
实现。当页面跳转时,beforeEach
钩子会记录来源地址与去往地址,也就相当于获取到来源地址的访问结束时间 endTime
与去往地址的开始访问时间 endTime
虽然同样是比较简单的方案,但从准确性上来说有了一定的提升:
降低了异常关闭页面带来的访问时长误差
相较于第一种方案,已经将误差缩小到最后一个访问页面
更细粒度地统计访问时长
可以更直观的看到用户在每个页面的停留时长,并且可以根据访问时长的变化分析用户对功能调整的 “满意程度/接受程度”
但 同样也存在问题:
对于方案一中的缺陷仍未解决
接口请求较为频繁
每个页面的跳转与刷新都会触发一次埋点,如果是使用
ajax
的方式提交,那么每跳转一次页面就提交一次ajax
请求
我们发现,两种方案其实都无法处理多标签页、切后台的情况,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其他的 “能力” 来实现
# visibilitychange 事件
通过页面的可见状态,可以认定为此时平台正在“被使用”;当页面状态为隐藏时,可以认定为此时平台已退出或正在挂机。
当页面的可见性发生变更时,会触发 visibilitychange
事件,再利用 document.hidden
属性判断当前页面是处于可见还是隐藏状态,我们也就可以轻易的在切换过程中记录到可见状态下持续的时长,而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访问时长
兼容方面:
can i use (opens new window) 网站上检测的效果,visibilitychange
属性的覆盖率都有 95%
左右(Safari
浏览器为部分兼容,跟用法有关)基本覆盖主流浏览器。在编码实现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代码,增加了浏览器前缀。具体如下:
document.addEventListener("visibilitychange", () => {
const hiddenProperty =
"hidden" in document
? "hidden"
: "webkitHidden" in document
? "webkitHidden"
: "mozHidden" in document
? "mozHidden"
: null
if (document[hiddenProperty]) {
// 可见情况下 xxx
} else {
// 隐藏情况下 xxx
}
})
此外,触发页面隐藏的情况有很多种如:alt+tab
切换、点击-
缩小浏览器、win+D
返回桌面、alt+F4
关闭程序等,以当前最新版本的浏览器进行测试,罗列出 visibilitychange
可能被触发的情况,兼容如下:
浏览器关闭方式 | 鼠标点击切换 | alt+tab 切换 | 点击-缩小 | win+D 返回桌面 | × 按钮关闭 | alt+F4 关闭程序 | 刷新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Chrome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火狐 | √ | ×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Edge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Opera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360 | √ | ×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 √ |
经过测试,发现 alt+tab
在火狐浏览器和 360
系浏览器下都无法触发 visibilitychange
事件,而其余的情况都会触发 visibilitychange
事件,同样也无法通过监听键盘的 alt+tab
事件来获取可见状态的变化。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根据业务需求来调整实现方案,无法做到完全兼容(alt+tab
使用率较低,且如果是利用路由守卫方案,可以通过校验单一页面访问时长,将异常的访问时长剔除,以此来降低误差情况,这也算是一个不完全的解决方案吧)
至此,可以发现方案一中存在的问题几乎都得到了解决;而方案二中并发量的问题,思考一下其实我们可以将每个页面的访问时长缓存起来(localstorage
)然后在触发 visibilitychange
事件后统一提交埋点数据,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并发的压力
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提交埋点的问题
# 埋点提交
sendBeacon
埋点提交通常会使用
ajax
,但需要考虑到一点:当页面关闭时,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访问周期,这时需要将本地的访问时长提交到后端。如果是通过ajax
提交,在页面关闭的同时,ajax
的请求也会被中断,可以考虑使用 sendBeacon (opens new window)即便浏览器关闭也可以正常将数据提交到后端1*1
空白gif
图空白
gif
图提交埋点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,但对于关闭浏览器是否会中断请求的问题,参考网上的说法是部分兼容 (opens new window)(没有实测过)具体的优势可以查看 Github 文档 (opens new window)websocket
如果埋点提交较频繁且埋点数量较多时,可以考虑使用 websocket (opens new window)
# 结论
总的来说,如果需求侧不需要分析每个页面的访问时长,那么方案一会更适合一些;而方案二的优势在于埋点数据更加详细,缺陷也就是并发的问题( localstorage
缓存或 websocket
可以一定程度解决)
以上两种方案都会存在一些误差,不能够准确地统计真正的在线时长,所以,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尽可能的缩小误差。
# 参考文档
- unload、beforeUnload 兼容性问题 (opens new window)
- can i use (opens new window)
- sendBeacon (opens new window)
- 空白 gif 图提交埋点 (opens new window)
- websocket (opens new window)
# 写在最后
如果对以上内容有意见或建议,欢迎指教
我是枸哥,可以叫我杞爷
← 手机端预览vue项目 单元测试 →